(2006 年1 月1 日实施生效。2009 年9 月1 日第一次修订案实施生效。2014 年12 月15 日第二次修订案实施生效。2016 年9 月20 日第三次修订案实施生效。)
考核是检测学生学习情况的一种方法,不同的考核方法,将引导学生采用不同的学习方式和学习态度。课程(项目)考核改革重点在于加强教学过程的考核(形成性考核)、技能操作考核和模拟行业执业考试的综合考核。
一、课程(项目)考核改革目的
提高教学质量,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,学会学习;加强学生的技能训练;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;提高学生行业执业考试的能力;提高学生职业综合素质。
二、课程(项目)考核改革方案
每门课程(项目)的考核成绩由形成性考核成绩(占40% )和课程终结考核成绩(占60% )组成。形成性考核成绩包括作业、学习过程(理论、技能)考核、职业态度等;课程终结考核包括理论、技能考核。理论和技能考核成绩比例根据教学计划的课时比例而定。
(一)形成性考核
1. 作业(占10% ):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(知识模块),在教学过程中布置多次不同形式的作业,以综合性的题目为主(部分题目的内容可超出教材,让学生以小组合作方式查资料。学会学习,扩大知识面,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和综合分析能力)。
2. 学习过程考核(25% )
理论考核:把课程(项目)的教学内容以知识模块为单位进行阶段性考核。重点考核记忆性、综合性的教学内容。技能学习过程考核:在每一次实训教学过程中,对部分学生的每一操作过程、步骤、协助能力、动手能力等进行考核,把多次的考核结果作为该生的技能教学过程考核成绩。
3. 职业态度(5% )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态度、组织纪律、考勤、沟通能力、团结协助精神、责任心和对本专业的认识。
(二)课程(项目)终结考核
1. 技能考核:课程(项目)结束,随机抽2 ~ 3 项实训项目进行考核。
要求:制定实训项目的操作步骤和考核评分标准。
2. 理论考核:课程(项目)结束,对学生进行一次综合性的理论考核,考核的题型参照行业执业考试的题型。
如临床医学专业的助理执业医师考试题型包括:①A1 型题[共30 题,每题1 分,总计30 分];②A2 型题[共20 题,每题1 分,总计20 分];③A3 型题[共20 题,每题1 分,总计20 分];④B1 型题[共30 题,每题1 分,总计30 分]。
注:1. 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参照行业执业考试的题型进行综合考核。
2. 公共课(英语、计算机)的综合考核参照高校统考的题型或以传统题型进行考核。
3. 考查课考核参照此方案执行。